CMP(化學機械拋光)技術作為半導體制造中的關鍵工藝步驟,其操作流程的精確性直接影響晶圓表面平整度和器件性能。以下是基于行業標準操作規范及設備廠商指南整理的詳細操作步驟,涵蓋從準備到維護的全流程:
一、前期準備工作
1. 環境確認
確保潔凈室環境達到Class 100或更高標準,溫度控制在22±1℃,濕度40%60%,避免顆粒污染和靜電干擾。
檢查設備接地狀態,確認壓縮空氣壓力穩定在0.50.7MPa范圍內。
2. 耗材與配件檢查
拋光墊:檢查表面無劃痕、老化或污染,新墊需進行預 Conditioning(約30分鐘磨合)。
拋光液:根據工藝要求選擇酸性(如SiO?拋光)或堿性(如金屬拋光) slurry,使用前搖勻并過濾(0.1μm濾芯)。
鉆石修整盤:確認金剛石顆粒完整度,修整壓力通常設定為35N。
3. 晶圓預處理
通過兆聲波清洗去除表面顆粒,測量初始厚度并記錄(如使用激光干涉儀)。
二、設備啟動與參數設置
1. 系統初始化
啟動主機電源,執行設備自檢程序,確認真空吸附系統、溫度控制模塊(如配備)無報警。
裝載工藝配方(Recipe),典型參數包括:
拋光頭下壓力:2035kPa(銅拋光)或1020kPa(介質層拋光)
拋光盤轉速:60120rpm(與晶圓轉速比通常為1:1至1:3)
拋光液流量:150300ml/min(根據材料調整)
2. 校準與定位
使用標準校準片進行厚度傳感器校準,誤差需<0.5%。
機械臂傳輸路徑驗證,確保晶圓裝載位置精度±0.1mm。
三、拋光過程執行
1. 晶圓裝載
采用真空吸附或邊緣夾持方式固定晶圓,檢查是否無翹曲(Warpage<50μm)。
啟動載片臺旋轉,同步開啟拋光液供給系統。
2. 多階段拋光控制
粗拋階段:高壓力(30kPa+)、低轉速去除大部分材料,時間占比約60%。
精拋階段:降低壓力至15kPa以下,提高轉速改善表面粗糙度(Ra<0.5nm)。
實時監控電機電流波動(異常波動可能預示劃傷風險)。
3. 終點檢測
光學干涉法或電機扭矩法判斷終點,銅拋光典型厚度變化率0.51μm/min。
遇過度拋光(Overpolish)立即停止并檢查配方邏輯。
四、后處理與檢測
1. 晶圓卸載與清洗
使用去離子水(DIW)+兆聲波清洗殘留 slurry,必要時采用SC1(NH?OH/H?O?)溶液去除有機物。
氮氣吹干后轉入無塵盒,避免二次污染。
2. 關鍵參數測量
表面粗糙度測試(AFM或白光干涉儀)。
厚度均勻性檢測(9點測量法,要求<3%非均勻性)。
五、設備維護與故障處理
1. 日常維護
每班次結束后清理拋光墊殘留物,使用專用刮刀+DIW沖洗。
每周檢查軸承潤滑狀態,補充高溫潤滑脂。
2. 常見問題應對
劃痕(Scratch):檢查拋光液過濾系統或鉆石修整盤狀態。
腐蝕(Corrosion):調整拋光液pH值或增加緩蝕劑濃度。
設備報警代碼E207(真空失效)需檢查密封圈磨損情況。
六、安全注意事項
操作人員需穿戴防靜電服、護目鏡及耐酸堿手套。
廢液收集需分類處理(含重金屬廢液需專用容器)。
緊急停機按鈕功能測試每日一次。
通過上述標準化流程,可確保CMP工藝的重復性與穩定性。實際應用中需根據材料特性(如Lowk介質、鈷互連等)動態調整參數,并定期進行設備能力分析(CPK>1.33)。建議建立完整的SPC(統計過程控制)體系,持續優化工藝窗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