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色化要多些“便捷之門”
發布時間:2016-02-11
有消息說,所有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將“生態文明建設”列為今年乃至整個“十三五”期間的重點工作,其中不少地方還特別提出要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、實現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等。參與是最有效的了解,門檻低是參與的前提……
一森園林消息: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意識,要給公眾打開更多“便捷之門”,讓每個人都能在衣、食、住、行、游等各個環節,便利地參與并實踐綠色化
省一級的地方兩會正密集召開。有消息說,所有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將“生態文明建設”列為今年乃至整個“十三五”期間的重點工作,其中不少地方還特別提出要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、實現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等。這樣的舉措,讓我們對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更多的期許。不過,公眾如何響應,還要看有關部門能為公眾提供什么樣的參與機會。一森園林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意識,目的是通過廣泛開展綠色生活行動,推動全民在衣、食、住、行、游等方面加快向勤儉節約、綠色低碳、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。
參與是最有效的了解。就像沒游過泳的人永遠體會不到水中涼絲絲的“奇妙的浮力”,沒參與過環保行動的人對生態建設、環境保護的認知也是夾生的。其實現在缺的不是環保意識,而是參與的門路。以植樹為例,每年不少學校和單位都會組織,但是這些植樹活動往往只是一年一度的“意思意思”,社會上其他群體如果有心參與植樹活動,又該怎么辦呢?自己買棵樹苗打個車到郊區找塊空地去?不現實吧。筆者以為,既然要求“全民參與”,組織者就應當千方百計創造門檻低、公眾可選擇的參與機會,讓想參與的人都能參與其中,而不是囿于特定的學校和“單位”。
門檻低是參與的前提,參與行為要持續,還需要可見的結果,即讓參與者看到自己行為的效果,繼而保持參與的熱情。用航拍照片回應“我們植的樹去哪兒了”的疑問,用實實在在的數據彰顯“無車日”的成果,都是鼓勵持續參與的好辦法。
低門檻的渠道可以點燃參與者的熱情,活動成果的可見,則讓這種熱情延續下去。滿足這兩個條件,才是有效的渠道。與其搞一些虛頭巴腦的儀式,喊一些大而無當的口號,不如為公眾多打開“便捷之門”,讓每個人都能在衣、食、住、行、游等各個環節,便利地參與并實踐綠色化。 作者 一森園林
微信公眾號